近畿 日本續100名城

三重續100名城津城|築城名手藤堂高虎傾力建造的名城。

2021 年 1 月 8 日


日本戰國時代出了不少有築城名手之稱的城堡建築大師,如加藤清正、蒲生氏鄉、黑田官兵衛等都是戰功彪炳且身兼城堡建築大師的戰國武將。但在那麼多戰國時代的築城名手中「藤堂高虎」絕對是名聲最響亮的城堡建築大師,如赤木城、今治成、伊賀上野城和江戶城等都是由藤堂高虎建造或參與建造的著名城堡。而這座「津城」正是藤堂高虎晚年時全力建造的一座城堡。這篇文章就來介紹這間三重縣的續100名城「津城」。

看到「津城」就覺得一定是在「津」站,但實際上津城是在近鐵的「津新町」站。當天在「津」站要下車前再確認了一下津城位置,才發現津城是在下一站的「津新町」站才沒下錯站。

近鐵津新町站站內有投幣式寄物櫃,帶著行李攻城的朋友可以放心。
津城的交通十分方便,從津新町站出發,徒步不到五分鐘就能抵達津城入口。
津城目前保留下來的只有昔日津城本丸的部分,昔日津城二之丸部分壕溝(堀)已經被填平,成為市役所、裁判所和道路的一部分。


昔日本丸周遭的壕溝也被填平大半 ,現在只有本丸和西之丸旁的內堀(內部的壕溝)被保留了下來。

津城的歷史介紹:
津城位於安濃川、岩田川之間的三角洲平原,最早在戰國中期此地就有一座由當地國人領主細野氏所興建的安濃津城。西元1568年織田信長發兵侵略伊勢國後,此地就成為織田氏的領地。織田信長的弟弟織田信包在1570年入城後將這座城改建為一座擁有五重天守的雄壯城堡。1595年津城改由富田一白入主。西元1608年時津城改由藤堂高虎入主,此後藤堂氏一直擔任津藩的藩主直到明治維新。

昔日的津城西之丸地區有現在有一座日本庭園。

日本庭園中的「入德門」。
入德門原本是西元1820年時興建的津藩藩校講堂正門。在昭和初期被移放到了現在的位置,是城內唯一的江戶時期建築物。
 
津城的北方內堀,一旁的高台是昔日津城的「戌亥櫓跡」。津城的本丸南側雖然有一座天守台,但實際上津城歷史上並沒有建設過天守。而是用兩座三重櫓、三座二重櫓來替代天守的功能。

津城本丸內的髙山公遺訓碑(高山取自藤堂高虎過世後的戒名「寒松院殿道賢高山權大僧都」)和藤堂高虎銅像。
西元1608年藤堂高虎入主津城後展開津城的大幅度改修工程,讓津城成為以內、外兩重水堀和四周的高石垣包圍的輪郭式平城。當時本丸南側的水堀寬度居然有「一百公尺」,是日本最大級的城堡壕溝(現在已經被填平)。
津城所在的津藩代代由藤堂氏統治,明治維新、廢藩置縣後津城本丸御殿成為「津縣」縣廳的所在地。1872年隨著津縣改為「三重縣」,本丸中的御殿、倉庫等建築也被拆毀。此後津城成為陸軍基地,拆毀了城中的櫓。1890年政府將津城賣給就藩主藤堂家。藤堂家填平了外堀,將土地出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則將本丸南側寬廣的內堀掩埋。1958年津市政府買下了津城,並開始了津城的整備工作,重建了本丸東側的丑寅櫓。

津城的「丑寅櫓」。這座丑寅櫓是在昭和年間用鋼筋水泥復原的建築物。

津城的「戌亥櫓」遺跡。

從戌亥櫓跡上所看到的津城北側水堀。

在本丸內繞了一圈後,又走出城外準備在津城城外繞一圈,從外側看看津城的全貌。

津城跡北堀。

畫面中右高聳的高台就是剛剛爬上去看到的「戌亥櫓」。一旁的石牆上則是昔日昔日津城的多聞櫓所在。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到的津城本丸北堀(北側壕溝)。光是10多公尺的北側壕溝看起來都非常壯觀,昔日寬達「100公尺」的津城南堀在江戶時代一定非常驚人!

昭和中期重建完工的津城丑寅櫓。
 
位於本丸南側的津城天守台。津城雖然擁有雄壯的天守台但歷史上並沒有建設過天守的紀錄。

離開津城前走去津城西側的「高山神社」蓋續100名城的印章。

津城的續100名城印章放在高山神社社務所窗口。

津城的續100名城印章上面的圖案是津城的「丑寅櫓」。

蓋完章後就離開了津城,準備搭車前往下一個目的地「古宮城」。
津城雖然本丸石垣、水堀保留的不錯,但整體上來說可以看的地方不多。加上交通簡單,是個比較沒什麼記憶點的續100名城。

更多續100名城的故事、攻城密技請參考我的書:
卡瓦納╳續日本100名城完全制霸

購書連結:博客來

    發表留言